何其荒唐之言!寧得罪君子,毋得罪小人

禮樂華夏促进(读书、做事) 微信群上覓得一良言如下:

漢文堂~於焉逍遙 2016-03-02 08:36

評“寧得罪君子,毋得罪小人。”

此句話在下看到的出處是出自明代的『增廣賢文』。在此之前,在下思考過為何北宋亡國,南方可以立即組建南宋,又堅持與胡人鬥爭一百餘年,最後亡於外敵。而南明政權,卻擋不住滿清南下。究其原因,並非清之強,實為明代整體文化市井之氣嚴重,人人在危機之時,只知“明哲保身”,故南明實亡於內部之不團結。

“寧得罪君子,毋得罪小人”正是這種市井之氣的真實寫照。奉行此言者,自己便是小人。若遇兩人,一君子,一小人。不得已之下,必得罪其中一人。若得罪君子,君子或許不會與之計較,但也會識其小人之心而遠之。而小人必幸災樂禍,猖獗行事,肆無忌憚。此乃助人這惡之舉也。

若不得已得罪小人,則小人或許報復,或許戒而生畏,以後不敢造次。而君子亦會與己相近之。若遇小人報復,則亦必不會袖手旁觀。

故“寧得罪君子,毋得罪小人。”實乃小人鼠目寸光之心態也。

然哉此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以小人而易壑於人而爭,君子而合于人不爭。是悟極其深刻,增廣賢文此句乍看在理,其實潛化而成小人。

只問一句,何以而必也得罪於人?君子而相合,則和,和而無相罪,小人而相壑,則爭,爭而必相罪。然則,亦不必斷言明朝之民風市井。

一族之內亂,禍自不辨,華夏自古夷夏有別,而市利之盛,必腐是則。

昨睇女醫明妃傳,帝座之上,言夷夏君主,實在荒唐。我華夏之君,但統華夏,必斥蠻夷,何以而共之?但凡欲入華夏者,必化以為漢,豈可良莠不齊而平等之?

女醫明妃傳謂英宗之親征,源於爭權,其害之甚,必化萬民以恥華。但凡瓦勒之兵,健而壯氣,大明之兵,幼而雌化,但問編劇一句,豈我華夏之民不老耶?

又肆揚女醫允賢不分夷夏,不辨民兵,盡皆悉心醫治,以為善。醫者仁心,焉有救惡以害義之理?!華夏先賢有言,君子以直報怨,蠻夷亂我民生害我國安之時,君子但必令共歎其苦,豈有癒其兵疾之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