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隱君談文言27:為什麼說文言是傳統文化、傳統教育及傳統讀書人的核心載體?

六藝文言仕隱君 六藝文昨天和大家分享了一下關於文言自學的問題。昨天談到一個話題就是文言是傳統文化、傳統教育及其傳統讀書人的一個核心的載體和特徵。這邊這個講課發佈出去之後呢,引起了一些反響,也有一些不理解的聲音。所以今天專門就這個問題再和大家分享一下。

不理解的聲音主要是有幾個方面:第一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教育或者甚至說我們的聖賢教育、聖賢文化一般都是講仁義禮智信,講溫良恭儉讓,也就是道德理念的一些範疇。這些按照通常的思維理解來講,這些是很重要的,甚至是這些構成一個核心。另外一個就涉及到修身立德的層面。比如說《大學》裏面“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修身為本”,《論語》裏也有,要力行,這是一個修身修行這樣一個層面,認為這樣一個層面確實很重要,這個也是核心。你怎麼說文言是核心呢?所以說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假設一下。假設說咱們中國文化一直以來沒有文言,沒有這種書面語言,你覺得還會有“仁義禮智信”嗎?還會有“溫良恭儉讓”這些道德範疇嗎?假設說沒有文言,你覺得會有修身立行嗎?比如說一些沒有開化的原始部落,當沒有語言,還能會有我們所講的一些修身立德這些東西嗎?

另外一個,這個關於修身立德,假如說對於我們稱為不是讀書人的人,會有這個概念嗎?就比如我們常說的一些農民或者一些工人,沒有讀過什麼書,他自己會講修身立德嗎?即便我們讀書人去給他講修身立德能講的通嗎?雖然他們通過勤勞,可是他們只是一個為了生存為了發展上升不了修身立德的層面。他們心裏面或者意識裏面的一些傳統道德觀念,那也是讀書人傳遞過去的對吧。像比如說對父母要有孝心,要知恩圖報,這也是讀書人直接或者間接或者整個文化傳統這樣傳遞過去的。所以說這些關於道德範疇在理念層面還有實踐層面的東西,它的發源在哪里?咱們不妨設想一下,假如說最早的懂得這些道德理念的一些人,是哪些人呢?他們會是只是在田陌中耕作的奴隸或者農民嗎?一定不是。我想咱們講得好,肯定是我們的先賢先王三皇五帝以來一些基於社會的管理層甚至上層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意識的人,當他法天則地,關乎人文而總結出來的一些東西。不可否認的是在最初沒有語言文字的時候,沒有書面文字的時候,它肯定是以語言,先是意識層面看到了這些東西,然後再行諸語言,然後施行教化。然後再有文字之後,為了讓這種意識這種理念能夠傳遞開去,這個傳遞有空間的傳遞, 有時間的傳遞。空間的傳遞比如說由此傳到彼,由這個傳到那個。時間的傳遞呢,由一代一代傳遞下去。它要必須形成文字。像比如今天我所講這些東西,如果不形成文字的話,即便有人聽,聽了就聽了,它在時間空間上傳播範圍就不會很廣。如果形成文字之後那麼在時間空間上就能夠傳遞下去,能夠保存下去,雖然那時保存還比較難,龜甲獸骨甚至石刻。咱們從現在,迄今為止,最早的文字材料我們稱為甲骨文,到後來的金文,再到後來的竹簡木簡才形成後來的書。可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的甲骨文,有可能不是最早的,只能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的,它們什麼文體呢?他們就是文言。甚至那個時候的文言,你看現在能夠讀懂甲骨文的,即便說把這個字梳理了,就那個字義來講是非常深奧的。所以說這個文化的傳遞,這個傳遞包括傳承和教化最開始就是通過文言形式進行的。一開始,這種傳承傳遞的主體都是讀書人,至少會識字。在整個社會中有機會識字,有機會接觸到這些。先傳承然後再發展,然後再傳遞下去。傳遞的過程就是傳授教化的過程。

所以說一切的人文方面的道德理念範疇,思想學說都離不開書面語言的基礎,這個載體,而這個是核心的。也只有中國,因為漢字的特殊性而形成了中國所獨特的與漢字緊密相關的這種文言,我們又稱為雅言,這種書面形式。這種雅言的形式呢非常簡練非常精要。這個又是一個話題,它是我們漢字的特徵緊密結合在一塊的。為什麼在我們中國產生了漢字,漢字為什麼又只能產生文言這種書面形式,這又是一個話題,回頭我們抽時間再分享。我們常講的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說話你沒有這種語言形式把它記錄下來,就不能流傳久遠,不能流傳久遠,你的那些意識、理念或者說實際施行的東西就沒用,不能傳遞和教化下去,它就無法對整個社會國家進行有效的發展和管理。所以說從一開始,這個文言就成為文化的傳承,傳遞、教化和社會管理國家管理這個核心的東西。

就比如說我們常講的國家管理、社會管理、組織管理、家庭管理這些東西,表面上看是召集一些相關人員開個會或者說傳達指令。是,是這樣子的。可是呢,如何傳遞下去?如何複製出去?你要知道在咱們古代啊,地域廣闊,交通不便,各地的方言是不一樣的,說話是不一樣的。就像我們現在各個地方說那麼多話一樣。所以說這種管理的需求必須要形成書面語言才能夠在更廣的地域更長的時間更多的人群中複製傳播,不然的話,今天皇帝對這個大臣說的,難道不成要他嘴巴再給跟其他官員其他人一層一層的傳遞去說嗎?大家都知道這種傳遞一層兩層還行,如果說時間久了,這個傳遞的層數八層幾十層,你說還能形成有效的管理嗎?所以說必須要形成書面的語言,一些文字的東西,或者一些制度,總之一些書面的東西保存下去傳遞開去才能實施有效的管理。所以說文言從一開始,一旦形成書面語言,它就是咱們國家管理的一個核心。當文言記載了國家管理的一些理念、範疇或者說一些制度,那麼誰拿到這個東西就可以在那裏進行學習、教化、傳承,然後再通過口頭上再實施管理。所以說呢,曹丕說:文章經國之大業。從它產生之初到後來它就是經國之大業。什麼叫經國?治理國家。所以說你看從古至今,咱們的文章絕大部分都是管治國家社會的文章。可能有人有誤會,以為文章就是詩詞歌賦,就是調整性情的。不是的。我們絕大多數文章都是管理國家的應用文章。如果說你們不信,你們去翻開我們這些典籍看看,包括唐宋八大家,你看他們的文章裏,有多少是純粹的詩詞歌賦呢。他們更多的是書表、詔令、制義這些東西。所以說我們的文章是一個非常非常龐大的體系。由於它是管治國家核心的一個載體和工具,那麼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域都是缺少不了的。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典籍其實是九牛一毛。

文章它不僅僅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文化層面,它包括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方方面面,可以說在中國沒有這個文章啊,整個國家社會管理文化傳承傳遞教化都無法進行。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假設說我們現在沒有文字,沒有書面語言,哪怕現在的書面語言是白話的,沒有,那這個國家還能成為國家嗎?你試試看呢,你想像一下呢。所以說只有在文章,文言的基礎之上,才能談的上我們的一些道德理念範疇,思想學說。你看現在我們所能瞭解的一些思想學說,古代的,哪一部不是用文字體現出來的,你所知道的古人的這些東西我就不信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都從文言文裏面出來的。現在我們所接觸到的一些闡釋的東西也是現代的作者通過消化文言文裏面的東西然後得出來的,然後再把它應用到現實的社會方方面面。所以說從我們中國文化產生之初到清末民初,基本上我們整個國家的民族文化整個傳承教化管制體系它都是文言,這是不是中國特色?由於文言文的本身的特性,它的高度的文化性,所以中國形成了士大夫治國這樣一個傳統。士大夫說白了,就是能夠掌握文言,能夠學習文言,並能夠輸出文言這樣一個團體。所以無論朝代如何變換,無論怎麼動盪也好,最終掌握這個國家的統治權的都是士大夫。比如說皇帝,皇帝也是士大夫啊(笑),皇帝要通過士大夫來治國。注意啊,士大夫不一定只是我們純粹的能寫文的,我們即便那些武將也是這個階層,武將絕大多數也能看得懂文言啊。很簡單,比如我們劉邦,還有朱元璋,只要他們慢慢地到了那個位置上去他們就能看得懂文言了。比如李陵是武將吧,他也讀書啊,衛青啊也讀書啊,為什麼呢?因為管治國家的核心體系就是文言的,你只要居於這個管治體系之中,無論你是在上還是在下,無論你是文還是武,你必須得懂這套東西。然後呢,慢慢地通過堯舜禹湯,文武周孔,到孔子,最後到漢武帝這裏,獨尊儒術,從諸子百家到獨尊儒術,這可以說是一個歷史的選擇。這個選擇讓我們的文言體系也變成了以咱們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文言體系。然後延續到2000多年,到清末民初。文言、士大夫、儒家這三者在某種程度上是劃等號的。

沒有文言就不會有士大夫,也不會有儒家。文言是儒家,我們所謂的儒家就是能文言會文言又能夠在文言中體現儒家思想的這批士大夫。中國的士大夫絕大多數都是儒家的。所以文言呢它產生了我們的士大夫,也凝固了傳承了儒家。所以說我們現在沒有文言了,那麼還有沒有士大夫呢?還有沒有儒家呢?我可以說,沒有。不要以為好像你是大學畢業,也研究了國學,也能夠談點儒家理念思想,你覺得你就是儒家了,你就是士了,你做官了就是大夫了,不是的。我們的儒家、士大夫是基於文言產生的。而文言呢它能夠讓儒家士大夫形成一個基本相似或者統一的價值觀,或者說人生觀,世界觀都成。他們在這一塊基本上是統一的。這個統一體現在哪些方面呢?法天澤地。我們稱為憲章文武,著述堯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儒家士大夫的一個基本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無一例外的都必須用文言體現出來。文言既是這些價值觀道德範疇治國的典章制度的載體,同時它也是一個教化的工具。注意,教化除了言教之外,文言文的書教是一個非常非常核心的方面。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的老師對學生,我們的長輩對晚輩,我們的天子大臣對下麵的這些黎民百姓,所有的教化來源是文言的,它一定從書上學習得來的,然後才能夠通過言教傳遞出去。而很多言教也會形成書面語言保存下來繼續傳遞下去。所以說我們所說的教化,所謂的言教,只是我們的文言通過教化者的口傳遞出去而已。所以教化的主體雖然說是這個人,其實它的根基根源核心在文言那裏。你或許可以說我在對這個學生,我在對這個兒子女兒進行教化的時候是基於我的思想。你的思想來源於哪里啊?是不是看文言得來?對吧。你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你有一個受教化的過程,然後形成你的東西。這東西絕大部分都是我們文言上面記載的,你只不過是做了一個傳聲筒而已。

所以說我們現在沒有文言文了,那麼我們和以前的士大夫和儒,就不在一個頻道上。我們現在白話文,它雖然也有保存傳遞的功能,可是它教化的功能弱了很多。我不是說它沒有教化的功能,它有,但是它比起文言文就弱了很多。我們文言文的一個核心就是言志載道。言志載道的目的就是教化。所以說大家看,我們以前的史書是教化的,我們以前的很多應用文,管治國家的應用文也是教化的。大家去看一下比如說《出師表》啊,看一些詔令就明白了,都是教化的,管治加教化結合的。連我們的法律,以文言形式提升到法律,它也是教化的。就比如說關於婚姻的規定,七出,還有七不出,這些等等,它都是教化的。所以我們現在復興私塾教育,我們學的是文言文,接觸的是文言文。可是如果說我們不會寫文言文,無論是老師或學生,你就和傳統的文言,儒家士大夫,這樣一個傳承,傳遞教化體系你進不去。你雖然看到的是文言文,看到的是道德理念,可是你的輸出是白話的。而且你的輸出的白話,因為白話文的特徵,我們所謂它傳遞不遠,教化功能又弱了,那麼我們傳統文化你就無法傳承下去,無法教化開去。那只有以同樣的文言方式重建這個核心的時候,你才能夠承續我們傳統的文化,才能夠重新把這個文言逐步歸正,歸到管治國家的這種核心載體的工具上去。很簡單,現在我們也以書面的來管治國家。哪些方面呢?法律。然後就是政府上下級之間的報告通知命令,可是大家有沒有看到這些東西,它的傳播怎麼樣?它的教化功能又如何?我想即便說我們現在讀書人又有誰去查找一些政府之間的這些運用公文呢,很少對吧。這些公文大多就停留在檔案室了。它沒有向整個社會傳播開來。可是我們以前不一樣,以前我們這些公文,我們很多以前的公文現在都能夠找到的。你們可以看一下翻一下,比如說歐陽修全集裏面,他對皇帝寫的一絲一點都在他的全集裏面了。我們現在即便那些所謂的我們的省部級的官員吧,他們管治國家的這些文檔,能夠形成他的全集流到後世嗎?能夠還被後人所閱讀所知見嗎?可能他們那些文檔存在檔案室, 只是由所謂的學歷史的人或許看一下。為什麼?因為它不是文言體系,它是白話體系,那些東西價值不大,它不具有文采,它不具有教化性,也不具有可讀可誦性知道嗎?

所以還是那句話,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個文不單單是一種書面的語言, 而且指的是我們的文言,就有一定的文采,就有一定的相當的教化性的文,這才能夠流傳開去。現在可能有些同仁有些不認同,有些不理解很正常。因為你還不會寫文,還沒有真正進入到這個體系之中。當你有一天確實能文了,真正進入這個體系之中了,你就認同了,你就明白了。比如說我這麼多年我寫的文言文,無論長短,基本上我就把它保存下來的,慢慢以後也會整理成集子或出版或不出版。古人他就是這個樣子的,無論他工作中寫的文言文,還是為了教化寫的文言文,還是因為抒發閒情逸致寫的詩詞歌賦,他們自己或者他的門生或者他的親友都會為他保存下來。當然最終能不能保存下來流傳開去,這個涉及到很多很多因素。至少我們現在回頭往上面一看,有點名氣的有點功業的很多就保存下來。當然還有更多的沒有保存下來。包括以前一般的讀書人,一般的讀書人就像我們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畢業生,他們也寫了很多很多文章。只不過他們名氣不夠或許他們功業不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自己寫的文章他們一定自己會保存下來的。所以我說了為什麼我說我們現在所能夠看到的典籍在我們傳統的文言體制中只是九牛一毛,甚至還有很多優秀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保存下來。

而我們現在所保存下來的這一部分都非常龐大,這就是中國的文化,中國的文化就是文言文的文化。通過學習文言文,傳承文言文,又輸出文言文的文化。絕大多數人都在做這個事。我常說的邊讀書邊寫作,邊做官邊寫作,他們是這種模式。不像我們現在讀書歸讀書,然後就不寫作了。然後做官歸做官,也不寫作了。你們大家看曾國藩的全集,厚厚的差不多一尺半,連他具體的一些書信帶兵打仗的一些東西全都在他的全集裏面。包括李鴻章的左宗棠的。而我們現在誰去整理一個官員的文集呢?不會有人去整理了。因為現在的這些官員這些東西不具有傳遞的多大的價值。因為他言之無文,沒有行之能遠的意義。

所以說咱們恢復傳統文化,不是說僅僅是恢復那幾個仁義道德,去解釋,然後通過這些解釋來實施教化。我們要恢復整個體系,只有這個體系恢復了,這個傳統文化才能恢復,才能一直延續下去,在文言文的基礎上來重整我們的國家。所以說這就是核心。

以前我們的文言體系固有的情況之下,大家雖然強調文,但是呢慢慢地更強調這些理念範疇,強調學說,強調力行,那是因為本身就在那個體系之中,那就不覺得什麼了。我們現在不在這個體系之中,那麼首先要重建這個體系,重建這個體系那麼就要抓住這個體系的核心載體——文言文。如果沒有抓住這一點,我們就進不去,傳承不了。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裏。謝謝!

“六藝文言”向全社會提供文言專業學習課程

中華民族復興在文化,文化復興在教育,教育復興在承續文脈,以重建士大夫階層,扭轉社會風俗與治理模式,復興傳統文言文是承續文脈的核心與關健。當前社會,在私塾教育這一塊,普遍缺少文言文寫作教育,先生與老因為這一塊的缺失無法深度地教學相長,與傳統私塾教育的差距依然很大,培養出來的學生與傳統科舉弟子的差距也很大。體制教育方面,基本沒有專門的文言文寫作課程,即便有也是一些業餘興趣班,沒有建立廣泛而穩定的機制。社會自發學習方面,多是自己摸索學習,興趣性居多,國學根基不牢,缺乏系統性、機制性學習訓練,而且受傳統“文人相輕”及“恃才清高”的影響,互相學習交流指正有限,沒有師友的切磋指正,難以上臺階,多半到一定程度就止步了。為此,基於振興文脈的歷史使命,提升私塾教育深度與高度的需要,本書院成立民間中華文言復興學會,專注於文言文專業培訓,由當代文言復興運動先驅、六藝書院山長仕隱君先生擔綱核心培訓導師,其他高賢為輔助教授,吸納一批志者、學者,通過扎實專業學習,培養一批文言傳承骨幹,推動文言復興,為文脈承續、教育與文化復興作出歷史與時代貢獻。具體事宜如下:

文言小學班(初級班):凡有興趣、有志於文言文學習者皆可加入,學會提供持續的微課培訓。通過初級班學員培訓考核者,具備一定的文言寫作常識、認知和水準,有一定的深入學習興趣與自信,能開展私塾及體制學校文言教學工作,併發給本學會文言初級培訓證書(古文文士),則可以進入中級班(古文學士)、高級班(古文碩士),進行更深入的研修,中級班學員可以加入六藝文言培訓體系,擔任初級班助教工作,並獲得相關報酬。本初級班培訓以仕隱君導師為總主持,其他擅文高賢為輔助講習,明確計劃,認真學習。

束脩4800元/人/期 ,6-8個月,減免束脩尚有少量名額(需考察入學),私塾堂主、體制老師、企事業管理人員、公務員及有正常收入者須以束脩入學。

六藝文言復興事業顧問團(排名不分先後):

文禮書院季謙先生:此事志在必行,至若宣導廣告之事,有我可效棉薄者,則情義之當然,必當遵囑盡戮力,共扶大業也。

古小學海印先生:文字與文章是國學之基礎,此兩塊不過關,終究是門外漢。

廣東私塾聯誼會唐元平先生:吾當鼎力相助!

儒家學者趙宗來先生:仕隱兄大作,其情其志,堪比賈生、昌黎,宗來敬佩。雅言之倡,亦是當務,兄倡雅言,功德亦不可小覷 。

儒家學者餘東海先生:六藝書院仕隱君以推動文言事業為己任,提出:“民族復興非文化不行,文化復興非文言不興。”其志可嘉,其事至重,值得各界有志之士支持、參與和共同努力。尤其是儒生,都應該具備一定的文言功底,懂一點訓詁學,看得懂文言文,能夠吟詩作賦寫文言文就更好了。

賢達點贊

儒家學者蔣慶:汝發大願復興文言,其志可嘉,其情可憫,唯望汝盡人力而得天助,大願終克有成!

聯系方式:廣州六藝書院仕隱君老師 13710029163 微信:gz61shuyuan

有意向者,請加聯系人微信,然後安排學習。

古人雲:文之時義大矣哉!

文言復興事業是一項存亡繼絕、開創未來的歷史事業,您能學習嗎?您能勤奮嗎?您能承擔嗎?您能持恒嗎?

注:六藝文言事業,不分純讀與非純讀,不分私塾與院校,不討論具體教育問題,凡認知到文言的核心價值、歷史地位與時代意義者,不分男女,老少,凡中等學歷以上,皆可報名求學。

文以養德、文以促學、文以激志,六藝文言是全方位綜合性學習提升,絕非純粹的作文技巧。不是興趣培訓班。

You may also lik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