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12 月 2016

慈善家陳光標志略 0

慈善家陳光標志略

陳光標者,江蘇泗洪縣人也,舉於南京中醫學院,以慈善名。

夫惻隱之心,人皆有之,見鰥寡孤獨窮困篤癃,能者以財物振之,不能者以赤心憐之。昔在春秋,陶朱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然後分散與貧交疏昆弟。至於前漢,黃霸養視鰥寡,贍助貧窮;後漢,樊重拆契止訟,子孫免難;至隋公孫景茂,饘粥湯藥以濟征人,活者以千數[……]

閱讀全文

成龍罪己書 0

成龍罪己書

前聞有司拘犬子,提心降,吊膽落,雖僥倖然終不免也。多年來,祖名吸毒,時有所聞,雖數切責,然沉屙九重非一朝之染,知而不報,實縱之也。顧己微名,憐其初成,不忍毀也;家門醜類,汙祖穢宗,不忍揚也。是故隱而不發,以至於今之不得已,難以救!為其父母,痛徹心扉,後悔不已,為元元鑒,茲罪己佈告於天下。

養而[……]

閱讀全文

為華夏果敢討緬夷檄 0

為華夏果敢討緬夷檄

 滇南果敢,華夏遺裔,永曆南巡,忠烈不同於索虜,國華立本,衣冠何絕於蠻荒?三百年同文,爰思中土,數十代共域,言尚漢風。開枝散葉,法地而成林,采實播種,則天而為落。迄至晚清,華夏凋零,英人侵緬,蠶食鯨吞,遂與中國絕。遙吟俯暢,夢中楊柳依依;逸興遄飛,詩裏棣棠韡韡。淚空流,無語朝北闕;情猶在,有聲墾[……]

閱讀全文

仕隱君古文:伊洛高氏譜序 0

仕隱君古文:伊洛高氏譜序

夫物極必反,事至則還。自國朝以來,譜事浸廢久矣。先正程子有曰:“敦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立宗子法。”今無法,加之宗散族亂,區域隔離,至於族不相系,戚不相恤,堂表若陌路矣。幸執政矢志恢復,右文崇儒,天下士君子企而望焉,若久旱之逢甘霖,長夜之遇黎明也。

高氏,其先出齊太公,炎帝後[……]

閱讀全文

六藝科舉001-六藝書院 專收10歲以上有志於學者: 六藝書院秀才選舉教學計畫 0

六藝科舉001-六藝書院 專收10歲以上有志於學者: 六藝書院秀才選舉教學計畫

六藝書院秀才選舉教學計畫

2016年試行

秀才選舉是六藝書院全程科舉計畫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是打基礎,作準備,激心志的一步。這一步能否完成,直接關係弟子們的持續學業,只有通過了秀才選舉,才有可能進入下階的舉人及進士選舉。書院秀才選舉二個硬性檢測性指標,一個硬性附屬指標,就是40萬字的吟[……]

閱讀全文

徵求意見稿:六藝書院成人科舉方案 0

徵求意見稿:六藝書院成人科舉方案

自本書院依據私塾教育復興的大勢,確立科舉教育體系以來,得到了業內的廣泛關注和學界的初步認同,有識之士不斷響應,我們也本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自信,“九層之台,起於壘土”,紮實從足下做起,我們聽從了部分同仁的建議,私塾科舉教育與成人科舉教育同時並行,回歸歷史本來的面目。若梁灝、八十二[……]

閱讀全文

《白話楚國史——血泣楚天》(1-9)子玉敗兵 0

《白話楚國史——血泣楚天》(1-9)子玉敗兵

 

楚成王三十八年(-634),魯僖公(莊公少子,名申)由於齊孝公先後入侵其西鄙和北鄙,雖然暫時讓展喜犒勞齊師讓齊孝公許平而還,可心裡還是不心甘,又擔心齊再入侵,於是,讓派東門遂(魯莊公之子,又稱公子遂,東門襄仲、襄仲、仲遂、東門氏,魯上卿,稱為“東門”蓋軍將營治國門故也)、臧文仲([……]

閱讀全文

白話齊國史——洋洋齊天(2-6)五子爭立 0

白話齊國史——洋洋齊天(2-6)五子爭立

六、五子爭立

齊桓公死之後,齊國因君位繼承問題而陷入一片混亂。齊國一下子顛峰走向了低谷。

齊桓公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嬴,蔡姬,皆無子。又有內嬖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武孟;少衛姬,生惠西元;鄭姬,生孝公昭;葛嬴,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生公子雍。而鄭姬所生為太子,桓公屬之管仲與宋[……]

閱讀全文

六藝書院純儒科舉系統秀才師資班公告(全球)一年期民間科舉系統秀才師資班公告 0

六藝書院純儒科舉系統秀才師資班公告(全球)一年期民間科舉系統秀才師資班公告

現今私塾界,眾多事實證明,13-20歲的大孩子,讀讀、背背、解解、看看,然後,東沖西突,各擇出路,國學夾生飯,到最後,不了了之,殊以為憾。如此下去,不僅誤了子弟,還誤了行業!誤了教育復興、文化復興的大業!

“以文取士”科舉教育是傳統國學教育的必由之路,接近傳統秀才、舉人、進士是三個國學教育進階,每[……]

閱讀全文

仕隱君談教育93:從傳統科舉教育看當今體制教育的利弊 0

仕隱君談教育93:從傳統科舉教育看當今體制教育的利弊

在討論之前,我們歸納一下,體制教育的特點。體制教育來源於清末民初的新學校運動,隨著新文化運動而不斷加強,最終成為普遍的教育機制。而這種教育最初來源於洋學校,是西方學校教育制度在中國的延伸,在當時的情勢下,我們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一直以來,由於是世界主要的教育模式和機制,很少人質疑,即便當時有識[……]

閱讀全文